期刊简介

               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学术类)、四川省优秀高校学报,被《中国生物医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数十家国家权威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主要反映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全国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临床、数学等方面的新成果、新信息,所载论文要求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先进性、客观性、实践性和逻辑性,并符合国家规范,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以及辅导基层医技术人员,都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

出版部门: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4-066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51-1501/R

邮发代号: 62-64

出版周期 季刊

创刊时间 1958

出版地区 四川

出版地区 四川

订购价格 168.00

杂志荣誉 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杂志名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004-0668
  • 国内刊号:51-1501/R
  • 出版周期:季刊
期刊荣誉: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2013年第2期文章
  • 基于筋骨力学平衡探讨颈性眩晕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在手法干预中的意义

    颈性眩晕动物模型是当前中医骨伤基础研究所急需的,通过分析筋与骨力学平衡的中西医理论,从筋骨力学失衡角度探讨颈性眩晕模型构建及病变机制的研究是相互佐证的,并分析其在手法干预机制研究中的意义.......

    作者:范志勇;赖瑞美;查和萍;田宁;粟漩;王卫强;谢兵 刊期: 2013- 02

  • 浅谈“上下同法”在尺胫针疗法中的应用之理

    尺胫针疗法在选取刺激部位时根据尺胫针的四分法原则,横膈线以上足六经任何一经病变时取同名经尺部的皮部,机理是根据上下同法原则.通过对“上下同法”在尺胫针疗法中应用之理进行探讨,认为标本上下、同气相求及同名经脉的交接为上下同法在尺胫针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代云霞;张卫华;雷寿清;刘彦丽 刊期: 2013- 02

  • 出血性中风“证”的微观特征分析

    从出血量及部位、水肿程度、实验室检测指标3个方面综述出血性中风证型与现代医学微观特征的相关性,并指出规范“证”诊断是“证”微观特征研究的前提,以揭示中风病证的形成机理及本质,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李婷婷;过伟峰 刊期: 2013- 02

  • 附子古今炮制方法概述

    目的:通过厘清附子从古至今的炮制方法,说明附子炮制的演变过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附子的现代炮制和安全用药积累资料.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法,对附子从汉代至今的炮制方法进行梳理,厘清其炮制方法变化的过程及差异.结果:附子从初的生用,逐步发展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后又衍生出许多加辅料共制或复合炮制方法,但很多炮制方法不再使用.表明在医家们在使用附子的过程中,炮制方法也在不断演进,以找出合理的方法.结论:附......

    作者:叶强;彭成;郭力 刊期: 2013- 02

  • 基于“体质-疾病谱-主症”模式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规范化文献研究

    在“体质-疾病谱-主症”模式下,通过对黄芪桂枝五物汤个案的搜集整理分析与数据挖掘,从文献角度探讨该方的方证规律.结果显示该方证体质及体貌特征为神疲乏力、畏寒、少气懒言、面色无华或萎黄等;所治疾病以神经炎、产后病、雷诺氏病、颈椎病、荨麻疹为主;证属营卫气血亏虚,经脉痹阻证;阳气不足,气虚血滞证和寒凝血滞证;主症有疼痛、肢体麻木、肿胀、汗出、头晕头昏等;脉象多见沉细或细而无力、沉而无力;舌象多见舌苔薄......

    作者:刘晓丽;周美启;李锋刚;郜峦;陆翔;李净;吴元洁 刊期: 2013- 02

  • 巴蜀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建设及数据挖掘模式研究与实践

    目的:探讨巴蜀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建设,为中医药古籍的保护及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进行数字化建设及实践数据挖掘模式.结果:以RISS特色数据库为古籍数字化平台,按学科和朝代建立了巴蜀中医药古籍医家及书目全文图片数据库,并按病案、方剂、针灸等不同属性分别确立聚类、复杂网络、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模式.结论:巴蜀中医药古籍的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挖掘的应用,为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方法和......

    作者:江蓉星;聂佳;许霞;李政;任玉兰 刊期: 2013- 02

  • 近十年中医证候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近十年来中医证侯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近十年来中医证候的代谢组学研究应用的文献17篇,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代谢组学运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获得内源性代谢组信息以认识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与中医证候具有相通之处,能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目前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证候取得了全面性发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代谢组学对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

    作者:田鸿芳;高树中;马玉侠 刊期: 2013- 02

  • 从神经突触可塑性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制

    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抑郁症患者逐年攀升,目前已成为当代医学研究的热点,其核心症状为学习及记忆能力的减退.临床电针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且无副作用,其机理与神经突触的可塑性有着密切联系.神经突触可塑性分为形态可塑及功能可塑,长时程增强(LTP)、长时程抑制(LTD)作为突触可塑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参与学习、记忆的改善.通过综述电针对神经突触LTP、LTD的诱导及对突触形态的可塑探讨了电针治疗抑郁症的......

    作者:陈喆思;郑重;张虹;邹可;彭玉琳 刊期: 2013- 02

  • 云梦秦简及唐以前关于疠疡(麻风病)的资料记载对中医外科学的意义

    通过古代发掘出土的秦代简牍,发现了秦代官方文件中记录关于疠疡的诊断要点及处置刑律,反映了秦代社会对疠疡患者的恐惧和残酷处置,改变了目前通常认为唐以前缺乏疠疡历史文献记录的现状,补充了中医外科发展史的内容,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疠疡提供了重要信息.......

    作者:艾儒棣;方明;艾华 刊期: 2013- 02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眩晕的经穴特点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眩晕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在收集针灸治疗眩晕的古代文献基础上,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眩晕的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结果: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提炼出风池、神庭、合谷、头临泣、上星、天柱为古代针灸治疗眩晕常用腧穴.同时合谷配风池、上星配风池、解溪配合谷是常用的腧穴配伍.膀胱经、胆经为常用经络.特定穴方面,以交会穴......

    作者:寿依夏;任玉兰;唐勇;梁繁荣 刊期: 2013-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