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学术类)、四川省优秀高校学报,被《中国生物医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数十家国家权威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主要反映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全国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临床、数学等方面的新成果、新信息,所载论文要求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先进性、客观性、实践性和逻辑性,并符合国家规范,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以及辅导基层医技术人员,都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
出版部门: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4-066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51-1501/R
邮发代号: 62-64
出版周期 季刊
创刊时间 1958
出版地区 四川
出版地区 四川
订购价格 168.00
杂志荣誉 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 杂志名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004-0668
- 国内刊号:51-1501/R
- 出版周期:季刊
- 期刊荣誉: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
- 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学术类)、四川省优秀高校学报,被《中国生物医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数十家国家权威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主要反映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全国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临床、数学等方面的新成果、新信息,所载论文要求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先进性、客观性、实践性和逻辑性,并符合国家规范,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以及辅导基层医技术人员,都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撰稿要求
来稿中文一律使用宋体五号字体,英文一律使用 Times New Roman 五号字体,行距均为单倍行距。
1.标题
每篇来稿均要有中英文题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应以简明、具体、确切的词语概括文章的要旨,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英文题名每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他均小写,英文题名中尽可能不用冠词。
2.作者及单位
来稿应介绍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的性别、出生年、学历、职称、研究方向等,以便国家有关信息部门作统计。作者署名位于题名下方。作者应限于参加研究工作并能解答该文章有关问题及对文稿内容负责者。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通信作者。作者中如有外籍或港澳台人士,应附其本人同意的书面材料。论文署名一般不超过9名,署名顺序由作者自定 , 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变动。工作单位包括工作单位全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序号。英文应与中文作者和单位对应,姓氏的汉语拼音字母全部大写,复姓应连写;名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
3.摘要
实验性论文摘要为四要素式摘要,即目的、方法、结果(主要数据)和结论4部分,冠以标题,连续排列。结论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是文章的主要结果、论点的总体概括。如果没有结论,可提出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有待解决的问题。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 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认的符号或术语,也不宜引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摘要中若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应在第1次出现时予以说明。理论探讨、医家经验、综述为叙述形式的指示性摘要。中文摘要篇幅以200~500字为宜。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
4.关键词
关键词每篇选3~8个。便于作文献索引和检索而选取的能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医学主题词表》、《中医药主题词表》等词表中选用规范词,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 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各词之间以分号隔开。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分别列于中、英文摘要下方。
5.引言
简明扼要地阐明研究的目的、意义,概述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思路、实验基础及国内外现状,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注释,避免公式推导和一般性的方法介绍。引言的序号可以不编, “引言”二字也可以省略。
6.正文
正文各部分都应简洁明了。层次标题一律用“1”,“1.1”,“1.1.1”等表示。层次序号后写明各层次标题,层次的数字序号顶格写。“1.1.1”层次空1个汉字接排标题。
实验研究论文的正文一般分为材料、方法、结果和讨论4部分;临床研究论文的正文一般分为临床资料、方法、结果和讨论4部分。
7.材料
指论文实验中用到的主要药物、试剂、动植物和主要仪器。应写明药物及对照品来源、批号。论文中实验药材的原植(动、矿)物名称要求使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范名称,并注明鉴定人姓名、职称及其工作单位。涉及中成药的论文中处方需写出全部药物组成、主要制备工艺。写明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家及试剂的规格。
8.方法
实验研究类文稿的造模方法、实验方法原则上应有相关参考文献作为依据。临床研究类文稿,请尽量采用公认的诊断标准、病例纳入排除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并著录详细内容及参考文献出处,目前尚无公认的参考文献参考的,请注明自拟的原则及详细内容。
9.计量单位及符号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请参阅《量和单位》(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0.图表
图(表)要精选,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图)及文字表述重复。图(表)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图(表)一般随文编排,先见文字后见图(表)。图(表)应有以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的图(表)序和简明的图(表)题,只有1个表或1个图,仍用“表1”或“图1”表示。坐标图标目中的量和单位符号应齐全,并分别置于纵、横坐标轴的外侧,一般居中排。图、表中用符号表示数值的量和单位时,应采用量与单位相比的形式,如时间t/min。横坐标的标目自左至右,纵坐标的标目自下而上, 顶左底右。说明性资料(图注)置于图片之下,图题之上,并在注释中表明使用的缩略语。组图的图片上尽量不要标1、2、3……或A、B、C……。图和照片要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彩版,并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本刊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其中数据应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编排,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表中的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若所有栏或大部分栏的单位相同,可将该单位标注在表的右上角,其余单位标注在相应的栏内。
11.统计学方法
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结果应提供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和P值;涉及到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 时, 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同时, 还应给出95%置信区间。统计学符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12.数字的用法
执行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必须用汉字数字,如十滴水、十二指肠等;相邻2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用汉字,数字间不加标点,如八九岁、六七米等;我国清朝以前(含清朝)以及非公历的历史纪年要用汉字,如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八月十五中秋节等;星期几一律用汉字;引用古籍时,应与原版本一致,其版次、卷次、页码等可以照原样使用汉字数字。
13.医学名词
以全国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药物名称应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5 年版)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中的名称,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14.讨论
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主要阐述论文的新发现及对结果的分析、实验不足处,不重复引言及结果中已叙述的内容,避免不成熟的论断。
15.参考文献
应尽量引用近期公开发表的原始文献,勿引用内部资料、二次文献、待发表论文和说明书等。综述性论文近5年以内文献不少于80%。作者应对所引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参考文献使用原语种撰写。按照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书写,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正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对齐,并用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中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隔开; 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号并用“-”隔开 (示例:张三[1]指出……李四[2-3] 认为……形成了多种数学模型[7,9,11-13 ]……)。同一文献在论著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号,引文页码放在“< >”外, 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示例:张××<4>15-17……; 张××<4>55……;张××<4>101-105……)。请勿使用尾注、软件等形式编辑参考文献。
责任者的著录:3人以下全部著录, 3人以上可只著录前3人,后加“ ,等 ”,外文用“ ,et al ”。责任者之间用“,”分隔。责任者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的著录形式。欧美著者的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姓全大写;如用中译名,可以只著录其姓。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影响因子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发文量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总被引频次
-
13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目的:探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方法:制定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调查表,按照纳入标准调查13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结果:13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脏腑辨证以肾虚证为常见.结论:肾主骨生髓,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以肾虚证为常见,肾中精气不足失于养骨是骨质疏松发病的关键.......
作者:邓琳雯;母苓;刘艺 刊期: 2016- 02
-
郭子光教授从“火热”论治Ⅱ型糖尿病的经验
郭子光教授认为Ⅱ型糖尿病“消渴”患者早期,常以“火热”为主,“阴虚”为次生病机,临床融会前人经验,用三黄石膏汤清泻火热为主,有确切疗效.并举验案三则.......
作者:刘渊 刊期: 2015- 02
-
葎草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目的:建立葎草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以木犀草素对照品为对照,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鉴别研究.结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8:2:0.5)展开后Rf值适中,斑点清晰.结论:建立的薄层鉴别方法对律草中木犀草素的鉴别有较好的适应性,重现性好,为完善其质量标准奠定了基础.......
作者:郭沛琳;马逾英;米小琴;卢晓琳 刊期: 2011- 04
-
浅谈鼓胀的中医特色护理
介绍鼓胀的病因病机、一般护理及中医辨证施护,突出了中医的同病异体护理,及因人制宜的独特有效实用的护理方法和护理准则.......
作者:成小燕;杨燕冰;张雅丽 刊期: 2016- 04
-
不同采收时间半夏浸出物及粗多糖的含量测定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时间半夏浸出物及粗多糖的含量变化.为确定半夏适宜的采收时间提供依据.方法:浸出物含量测定采用药典规定的水溶性浸出物中的热浸法;粗多糖含量测定采用硫酸-苯酚法.结果:10~11月份所采收的五批药材的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分别为:26.85%、26.40%、26.12%、25.55%、26.39%;粗多糖含量分别为:10.90%、9.37%、10.99%、11.05%、12.16%.结论:......
作者:张绿明;卢先明;兰志琼;蒋桂华;邓晶晶 刊期: 2009- 02
-
泻白散类方治疗小儿肺热咳嗽经验撷集
咳嗽为儿科门诊常见病证,其中以肺热咳嗽为多见,但临床疗效欠佳.常克主任医生运用泻白散类方治疗肺热咳嗽,颇有疗效,故报道如下.......
作者:刘欢;常克 刊期: 2005- 04
-
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足底压力分析
目的:运用步态分析仪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足底压力变化进行测量.方法:临床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以针刀松解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并与电针疗法进行对照,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步态变化,同时记录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针刀组改善步态和膝关节评分均优于电针组.结论:针刀在改善膝骨性关节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上显著优于电针.......
作者:权伍成;张秀芬;蒋均远;曾贵刚;张义;郭长青 刊期: 2008- 03
-
苓桂术甘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对高脂血症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以喂饲高脂饲料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用苓桂术甘汤加味预防给药,观察其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所建立的高脂模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100(apoB100)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1)含量和apoA1/apoB1......
作者:张琦;江泳;陈建杉 刊期: 2003- 03
-
益气温阳化瘀方对慢性肾炎模型自由基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气温阳化瘀方(以下简称益气方)对大鼠慢性肾炎模型自由基(FR)损伤的影响.方法以益气方治疗实验肾炎大鼠,取肾皮质匀浆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及病理组织观察,模型和治疗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方对慢性肾炎自由基损伤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益气方抗过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蒲春霞;易明娟 刊期: 2002- 04
-
从仲景原文探析太阴发热的证治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伤寒论》六经病篇381条条文中有100余条论及发热,可见仲景对发热的重视程度,然太阴病篇并无明文记载,而容易被人所忽视,今就《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原文探析太阴经发热的证治.......
作者:曾毅龙 刊期: 2013- 02
动态资讯More >
- 1 汉黄芩素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主要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2 穴位埋线结合耳穴压丸对成人超重者体重指数(BMI)的影响
- 3 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对潜在高血压靶向预测作用的临床展望
- 4 《黄帝内经》“气至”的阐释对现今针灸临床的启示
- 5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经验
- 6 针刺调整生物昼夜节律的授时特性研究
- 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叠鞘石斛中联苄类化合物的含量
- 8 应用瘀血阻络理论复制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
- 9 清热祛浊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观察
- 10 拉米夫定联合肝乐舒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4例
- 11 心肌成纤维细胞Wnt信号通路在高糖环境下的调控变化
- 12 汗法论治肿瘤的中医理论基础
- 13 抗复感合剂Ⅰ号对SD大鼠胃蛋白酶的影响
- 14 中药鼻腔灌洗液在鼻窦内窥镜手术后鼻腔冲洗中的应用附:90例病例报告
- 15 《论语》中的中医养生思想
- 16 综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42例临床观察
- 17 基于筋骨力学平衡探讨颈性眩晕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在手法干预中的意义
- 18 胃癌术后早期小肠内滴注芪黄煎剂对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的影响
- 19 RP-HPLC法测定男宝胶囊中淫羊藿苷和丹皮酚的含量
- 20 伏九贴防治小儿哮喘的理论探源